文章线索题怎么答,学会三看,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文章线索题怎么答,学会三看,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的顺序。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事情。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⑥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线索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设问方式
(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2.分析方法
(1)看标题法。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提示线索,有的文章标题包含线索的要素。例如,《忆读书》一文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
(2)看高频词句法。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该词正是文章的线索。
(3)重“情”法。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例如,《风筝》一文中,风筝是文章的明线,而作者的自责和忏悔之情则是文章的暗线。
3.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明×××是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全文内容或上下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4.经典习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水平
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向远处四散而去。这充满生机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好做了羊们的口粮。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蜿蜒,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的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到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漫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地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比去年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市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走走啊,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蹽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文中多次提到“羊群”“放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指南】
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线索
题干中的“羊群”“放羊人”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本题要求分析“羊群”“放羊人”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道线索作用分析题。
第二步:依据文本,分析作用
方面
分 析
结构方面
这篇文章作者多次写到“羊群”“放羊人”,从文中看,这样的叙述①贯穿本文的始终,起到线索作用,②作者对沁河探源,始终围绕这一点展开
内容方面
(1)作者对沁河探源,本该一路风景,但③现在看到的却是“羊群”“放羊人”,这些④看似美好的风景,却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痛。作者⑤反复渲染看到的这种景物,意在⑥引发读者对沁源干涸缘由的探索
(2)文中巧妙运用⑦对比手法,将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⑧对比,⑨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与思考
【答案】 ①结构上,“羊群”“放羊人”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伴随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②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与黄花、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