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造型 古代制瓷工艺
古代瓷器造型 古代制瓷工艺
引言
陶瓷、琉璃同称瓷器,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国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1)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秋操杯”是光绪年间为纪念清军秋季操练而特制的纪念杯。杯为荷花式,花蕊作器底,花瓣为器身,花梗作器柄。杯身花瓣为下深上浅的渐变粉色,纹络清晰,釉色娇嫩可爱。 器柄荷梗为绿色,散布点状墨彩拟梗表小刺,形制为管状中空,从梗端直通花蕊内,可做吸水之用。
(2)琉璃
琉璃,出自古代波斯、龟兹等国,作为贡品传入中国。到了宋代,制作琉璃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几乎可以制作任何首饰,发达的生产力使得普通百姓也能享用。
琉璃釉料分为三部分,即氧化剂、着色剂和石英。按照各种着色剂不同的比例搭配,调制出黄、蓝、绿、白、孔雀蓝、茄皮紫等颜色。
一件琉璃制品的完成一般要经过二十多道程序,花费十多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烧制出来的琉璃作品,具有制作工艺独特、釉料独特、原料独特、造型独特等特点,堪称中华一绝。
莲花形玻璃托盏为晋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胎内含气泡,七瓣莲花形,饼形足;托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八角形。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
这是一枝来自宋代的玻璃簪,造型为一朵完全盛开的六瓣花朵,花瓣上带着些许的流光。常见的宋元玻璃簪钗中, 以涅白色、涅蓝色、淡蓝色、翠绿色居多。这枝簪子整体用的湖蓝色,让盛开的簪子看上去更为典雅、恬静,光看上去就让人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淡然气氛。与宋代重视祭祀之礼, 崇尚理学、崇尚自然、崇尚清简的审美倾向求相一致。
总结
我国的瓷器深受当时文化道德的影响,瓷器的形状、颜色,以及瓷器上的图案,都很有考究。我们可以从一个瓷器推断出它所在的年代、当时的时代特征,与朝代资料相结合,还可以进一步增进我们对当时文明的了解。几代中国瓷器的出土,我们透过它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民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愿望,瓷器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