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最高成就《雪国》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最高成就《雪国》
初读《雪国》是没有读懂的,肤浅地认为写的是一个花心的日本男人与两个女人无聊的感情纠葛,之后看了相关书评和川端康成的简介才对《雪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物哀思想的形成与川端康成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简单来说物哀思想是指懂得事物的情致,对于川端康成而言更加上一层淡淡的哀愁。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贯穿这一思想,如《精通葬礼的人》、《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
川端康成1899年生于大阪,2岁时父亲病故,3岁时母亲病故,10岁时姐姐病故。由于经常参加葬礼,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家人相继离世,决定了川端康成忧郁的性格。
川端康成是爱国的,只是作为作家,他初期的爱国思想受政府的影响过于狭隘,没有看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而1941年川端康成2次走访中国和1945在海军航空兵特工队基地采访后,他的思想是有所转变的,也对他的物哀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那以后,他意识到中国人民的苦难,曾希望创作一部以“满洲”毛织公司为题材的作品,由于时局动荡,最终没有实现。在日本九州的鹿屋海军航空兵特工队基地采访1个月的时间,他清晰地感受到战争局势已定,只能看着一个个等死的士兵做最后的挣扎,这时他除去对战争失去的信心,更多的是对参战士兵和无辜群众的同情。
川端康成在中国究竟看到了什么,他虽可以隐去,但在他的作品里却渗透着这场战争给他带去的创伤。
提到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雪国》,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部作品《湖》。《雪国》写于战前,但最终定稿是在1947年;《湖》写于战后1955年,这两部作品在表现物哀思想上极其相似。
《湖》的男主角银平是战争的参与者,也是幸存者,更是受害者,战争给他带来的“跟踪癖好”让他欲罢不能却又厌恶至极,他对年轻女性的跟踪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结局却是求而不得,和《雪国》里叶子的死亡的结局如出一辙。
《湖》中银平也是被跟踪的人,文尾出现的丑陋的女人在银平的挣扎中被拒绝,这与《雪国》中艺伎驹子“疯掉”的结局如此类似。
《湖》中提到“一个婴儿从银平爬过的地方的背面学者他也在爬行,像是在镜面上爬,银平像是在同土地背面的婴儿合掌一样”,银平被他由于参战亲手抛弃的“自己的孩子”——女婴跟踪,道出了银平跟踪年轻女孩,却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更加罪恶行径的原因,也是战争带给他的创伤而加速了物哀思想的发展。
川端康成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是徒劳的”、“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这种物哀思想也注定了川端康成的结局,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自杀,未留下遗书。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雪国》是当时日本的传统文化与底层人民悲惨命运的交织,正是这样的文化,加剧了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无奈,也是这样的文化,促使底层人民开始反抗、斗争,追求美好的生活。
《雪国》中对艺伎驹子的命运描写,也是日本男权主义时代艺伎悲惨命运的缩影。
岛村三次去见艺伎驹子,第一次去时觉得她“每个脚趾处都是很干净的”;第二次见驹子“岛村不由得一惊,她到底还是当了艺伎吗”;最后一次驹子“疯掉了”,努力活着的驹子生活每况愈下,可见一斑。
《雪国》中驹子代表现实,驹子也做了反抗,但她不是凭借自己的实力,作为底层女性,她也没有这个实力,于是除了爱之外,她还想紧紧抓住岛村这根救命稻草,带她离开雪国,逃离厄运。
《雪国》中叶子则是美好理想的代表,驹子也羡慕叶子,羡慕叶子的纯洁和美丽,并想保护叶子不被这个世界所熏染,但同为底层的女性,叶子的命运依然没有摆脱悲剧,以死亡而告终。
《雪国》除了描写艺伎这种传统文化外,还用少量的笔墨描写绉纱日本古代民间艺术遗迹。
“在雪中缫丝、织布,在雪水里漂洗,在雪地上晾晒,从纺纱到织布,一切都在雪中进行。有雪始有绉纱,雪乃是绉纱之母也。”
“在雪里把精力倾注在手工活上的纺织女工,她们的生活可不像织出来的绉纱那样爽快。”
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从事纺织的女工生活也是不易的。
将民族文化与底层人民悲惨命运的融合,更体现作者对当时环境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细腻和富有新意的景物描写技巧
意象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常用的意象“镜子”在《雪国》中再次出现。
“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在晃动,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
文章刚刚开始便描写岛村在火车中借车窗观察外面景色进而毫不被怀疑地观察叶子中车窗便是镜子的替代。镜中的世界是作者向往的理想世界,而镜后的世界则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实景与理想世界的虚幻描写的完美结合正是川端康成景物描写的突出特点。
语言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静谧而唯美,像说话一样娓娓道来,当然中文版译文也不得不佩服翻译的语言能力。
“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
动词“竞耀”“坠落”“移”“推”运用贴切、准确,将场景写活。
“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沙子,明澈极了。”
将夜间的云彩比喻成粒粒银沙,景物写得极美。
只随便在书中摘录几句,便体会到作者细致的观察,大量比喻和动词的运用,将景物写美、写活。
承接将景物描写与场景的转换、剧情的发展结合起来,没有一丝突兀,给读者美的享受。
“水壶上面精巧地镶嵌着银丝花纹。水沸声有二重音,听起来一近一远。而比远处水沸声还稍远些的地方,仿佛不断响起微弱的小铃声。”
由描写水壶到描写水沸声,再到描写驹子如铜铃声的轻快的脚步,引出驹子到来后的剧情,承接巧妙,行云流水。
“微弱的阳光已沉下去,一股寒意袭来,犹如星星的寒光,冷飕飕的。脚板也觉得透心凉。”
由“寒光”到脚板的“凉”,为悲剧的结局做了铺垫,设计精巧,不着痕迹。
叶子的死真的是意外吗
很多人都认为《雪国》的结局是叶子意外丧生火海,但我却认为叶子的死是驹子的谋杀,因为在驹子刚刚看到蚕房着火时,文章写到“看见这火,驹子就哭了起来。可是她哭什么呢?村岛并没有怀疑,还是搂抱着她”。
第一,一般人看到着火是不会哭的,除非她知道自己在乎的人在其中,也就可以断定驹子是知道叶子在蚕房里的。
第二,驹子知道叶子在蚕房里为什么不告诉岛村她的担心?
第三,文中说“岛村并没有怀疑,还在搂抱着她”,意思还是岛村怀疑了,究竟怀疑什么呢?
以上三点可以推断出,是驹子使用某种手段谋杀了叶子,至于动机,只能说是“嫉妒”。
驹子深知自己与岛村不可能,而岛村又对叶子充满深深的眷恋,只有让叶子永远的消失才能抵消心中的嫉妒之火。
再者,驹子也知道叶子是自己“纯洁的过去”,她想看到叶子有美好的未来,这样才能让自己看到希望,她甚至希望叶子能够逃离火海。
可是,当得知叶子死亡的那一刻,驹子也疯了,代表残酷的现实打败了美好的理想,而缺少理想的现实又无法苟活于世,这也是作者对美好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写在最后的话:好的文学作品不分国界,不受时间限制,总能以温润的笔触,带给读者发人深省的感悟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