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蛤蟆,在澳洲泛滥至15亿只,连鳄鱼都被毒翻
世界上最大的蛤蟆,在澳洲泛滥至15亿只,连鳄鱼都被毒翻
1935年,101只海蟾蜍飘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如今它们已经达到了15亿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在澳大利亚,海蟾蜍没有天敌,就连鳄鱼都纷纷被毒翻。
海蟾蜍庞大的数量破坏了原本平衡的生态,更是蔓延至居民区,致使居民区大量宠物狗死亡,澳大利亚至今束手无策。
世界上最大的蛤蟆世界上最大的蛤蟆为海蟾蜍,原产于美洲,也叫美洲巨蟾蜍。
海蟾蜍平均体长10~25厘米,一些稀疏的族群中也混杂着一些姚明般的海蟾蜍,人工饲养则更容易出现。
在瑞典曾经有过一只重2.65公斤,体长38厘米,身体完全展开达到54厘米的海蟾蜍宠物,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所录入。
不过令其闻名于世的并非因为它的大小,而是它的除虫能力。
由于个头大,因此海蟾蜍的食量很大,被引入波多黎各后,成功制止住了当地侵袭甘蔗甲虫的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被各国大量引进,谁来谁泛滥的澳大利亚也是其中之一,然而海蟾蜍在那里却成了害虫。
如何泛滥成灾1935年,全球蔗农引进海蟾蜍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并未冲昏头脑。
在一些生物学家的劝诫下,蔗农们仅仅只是弄来了101只,并小心翼翼地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偏远地区进行实验、观察并圈养至3000只。
在圈养过程中,海蟾蜍并未体现出太大的生态风险,于是便在当地生物学家的警告声中,逐渐放生到蔗田中,这一放则不可收拾。
蔗农们根据单位面积的虫害数量以及海蟾蜍的食量,小心翼翼地以虫多蟾少的策略进行投放。
然而甘蔗的高度都在2米以上,蟾蜍虽大,却不会飞,即使使劲蹦再加上迅疾的长舌头达到半米高已是极限(巨型数量较少,忽略不计),这意味着有3/4的虫子是吃不到的,导致海蟾蜍中大部分都吃不饱。
海蟾蜍没了昆虫,便以其他小型动物为食,例如:蛇、鼠、蜥蜴。
后来它们逐渐发现,在这个地方我们是无敌的存在,便开始为所欲为,向外扩张。
海蟾蜍有毒蛤蟆都带毒,海蟾蜍也一样,它们的眼睛后面的腮腺,在面临威胁时可以喷出毒液。
由于澳洲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像温室的花朵,世外的桃源,海蟾蜍的突然造访意味着澳洲的其他动物,根本不了解其招式,因此它的毒在澳洲无人能解,即使是原霸主鳄鱼只要吃下它都会被毒翻在地。
寿命与繁衍海蟾蜍的寿命很长,正常野生情况下可以活到15岁,人工饲养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活到35岁,而澳大利亚的天然环境对于海蟾蜍来说高于南美野生环境。
海蟾蜍虽然叫海,但主要生存于陆地之上,只有在繁衍的时候才会靠近水源地。
雌性一次产卵少则8000颗,多则25000颗。
卵的孵化时间根据水温而定,澳大利亚东北部为热带气候,卵在这里14~48小时就可以变成小蝌蚪,两个星期就可以成长为幼蟾。
这里四季如春,海蟾蜍可以在任意时间交配,平均一年可产两胎。
更关键的是无论是卵,还是小蝌蚪都带毒,还会使小范围内的水源毒化,为自己构建一片安全的成长区域。
在海蟾蜍的原产地,亚热带茂密的森林阻碍其散布,同时与它们共同演化的南美宽吻鳄、大头蛇、鳗鱼、圆鼻巨等等天敌严格地限制着它们的数量。
海蟾蜍到达澳大利亚不到百年之中,只有少量开膛手水鼠学会了避开海蟾蜍的毒液,仅仅食用其无毒的肝脏。
当海蟾蜍冲出森林,来到毫无阻碍的草原与林地,便开始快速扩张。
因毒丧命的袋鼠、巨蜥、鳄鱼、野狗等等动物不计其数,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
如今海蟾蜍已由最初的东北甘蔗园向外扩张至3000多公里,单位面积密度达到原产地的50~100倍。
一些海蟾蜍更是跳上过往的货车,在更远的地方进行开疆拓土,大量渗入了人类的居住地,聚集在城镇中,铺满在道路上。
由于人与蟾蜍冲突频发,致使一些愤怒的居民在日常行驶过程中毫无顾忌,直接碾压,场面异常血腥。
除害澳大利亚各处为了保护生态鼓励大众对其进行捕杀,但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制止了大家各种泄愤的游戏,并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
例如:将它们置于冰箱之中进行冷冻死或者交给专门的收容机构进行安乐处理。
澳大利亚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但无论是生物技术,基因技术,还是诱捕手段都无法扭转海蟾蜍数量的上涨,它们就像秋风落叶一样,今天扫净,明天更多。
如今澳大利亚大部分科学家已然放弃清除海蟾蜍,寄希望于人与自然的共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