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董卓败亡的最真实的写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董卓败亡的最真实的写照
正如史书上所有“半截英雄”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董卓的写照。
董卓拥有大好局面,为何最后还是丢了天下?
`1 政治基础终究薄弱,短时间内难以服众。
举一个例子,满清入关,中原百姓反抗了几十年后,逐渐被童话了。
所以,我们说——时间可以磨平一切。
中国百姓对安定的生活的渴望,任何的政治口号都是行不通的。
假若董卓能维持上十年也许后面的路会慢慢的好起来。
2 封官享乐,不顾百姓,失去了士族阶层的响应。
自己做相国、做太师,让董氏家族全部封侯。。。。
连我都看不下去了。
于是士人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最后就干脆放袁绍逃出洛阳,自立门户。
四世三公的号召力是无比巨大的!
3 迁都是最大的败笔
董卓慌了手脚。
所谓群雄,其实人心不齐,难有作为。
从头到尾只认真打仗的只有曹操和孙坚。
曹操人太少,孙坚有人扯后腿(袁术)
第四,疯狂敛财,安于享乐,丢掉民心。
达到了权力顶峰的董卓,完全失去了当初夺权时的锐气和野心。
郿坞一笑妃子来,哪管门前冻死人
打造完全豪华享乐的居所
第五,窝里斗和背叛。
王允:董卓废少帝时,他不做声;迁都时,他积极参与支持。
不服不行。
何况王允都“跪舔”了,你还想他怎么样?
第二个就是吕布了
三姓家奴,呵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