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十大恐怖生物 揭秘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原因
奥陶纪十大恐怖生物 揭秘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原因
奥陶纪是地球地质年代中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出现于4.9亿年前,仅维持了0.01亿年及结束。据科学家称,奥陶纪共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这三个时期是海侵(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可以说,奥陶纪的地球就是一个大温室,海生无嵴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也衍生出了许多恐怖生物,下面排行榜就来带您见识奥陶纪时期的生物,告诉您奥陶纪有什么生物,奥陶纪巨大生物有哪些?以及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原因。
奥陶纪十大恐怖生物
1、广翅鲎
广翅鲎诞生于奥陶纪,距今约4亿6000万-4亿4500万年前,又名板足鲎目、广翼目,通称广翅鲎、板足鲎、海蝎,是一种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动物,繁盛于志留纪,灭绝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大约生存了2.5亿年。
该类动物部分物种的体型相当庞大最长可达2.35-2.55米长,是当时最大的生物之一。不过多数种类在20厘米左右。
它们生活在河口和三角洲附近,是可怕的食肉动物,并且是群居动物,部分种类的头部长出了两只巨大的钳子,这是它们的第二对足所演化而来的,用来对目标进行攻击,锋利的爪可以抓住一条滑熘熘的鱼。并且它们全身上下都覆盖着厚厚的外骨骼形成的铠甲,对身体进行保护。
广翅鲎有一双复眼和一对所谓单眼小眼睛。其中第三和第四对足用来行走,第五对足用来游泳。
由于广翅鲎的腿在进化中不断演进变得十分粗壮,使得部分物种已经有了在陆地上活动的能力。化石研究表明其中的一些物种除了原有的腮以外,已经进化出了第二套腮,用于唿吸空气中的氧气,从而具备了登上了陆地,进行两栖式的生活条件。广翅鲎曾大量的生活于今天的美国纽约州。1984年,广翅鲎属的板足鲎被选为纽约州官方标本。
2、鹦鹉螺类
奥陶纪时期,虽然海中出现许多种类的海蝎,大有称霸海洋之势,但有一种原本在海床上慢慢爬行的原始螺类(Plectronoceras)在牠们锥状的壳内形成隔板,使它能包住空气,让笨重的螺壳能够漂浮,而且隔板之间还有体管相通,藉由调节隔板内气体和液体的比例就可以控制浮力的大小。当不再需要负担体重后,牠们只要收缩肉体,并把海水堵在肉体和住室的空隙,被挤压的海水只能从狭小的漏斗管喷出,这么一来,不但可以产生喷射推进力,也可以藉由转动漏斗管来控制运动的方向。
有了这样像潜水艇加喷射机的精良装备,使得鹦鹉螺类成为、志留纪时期最快速,也是奥陶纪十大恐怖生物中最恐怖的杀手掠食者,海洋中的任何其他动物相形之下动作就显得迟缓多了,因此多沦为像鹦鹉螺类这样贪得无厌的掠食者的点心。鹦鹉螺类在古生代辐射演化出各种壳形,有直的、弓形的、卷的、先卷后直的,有的直角石类有一辆小货车那么大,非常惊人。
最近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观察鹦鹉螺壳上的生长纹可以看出月球绕行地球的週期,就像树木的年轮一般。正因为鹦鹉螺有四亿多年的演化史,所以可以藉由各个年代鹦鹉螺类化石壳上生长纹的比较来推测不同时期月球绕行地球一週所需的天数。结果发现月球绕地球一週的天数渐渐增加,也意味着月球正在渐渐远离地球,而美法两国的天文科学家也发现最近28年来月球已远离约1公尺。透过观察:现生种鹦鹉螺的壳上,生长线是30条,新生代渐新世的鹦鹉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有22条,侏罗纪有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奥陶纪是9条。因此在距今4亿2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9天,据推测:当时月亮和地球的距离只有现在的43%,附带一提:当时地球自转一週,也就是一天只有21个小时。鹦鹉螺外壳的生长节律性为古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极重要的线索与证据。
3、奥陶纪三叶虫
奥陶纪海洋里生活着500多种三叶虫。三叶虫是非常知名的化石动物,其知名度可能仅次于恐龙。在所有的化石动物中三叶虫是种类最丰富的,这虽然奥陶纪没有寒武纪时期的种类多,但其数量仍是巨大的。这是今天三叶虫化石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
虽然三叶虫只在背部有盔甲,但是它们的外骨骼还是相当重的,它们的外骨骼是由甲壳素为主的蛋白质联合方解石和磷化钙等矿物组成的。不像其他节肢动物那样能够在蜕皮前重新吸收外骨骼中的大部分矿物,三叶虫在蜕皮是将所有盔甲中的矿物全部抛弃,因此一个三叶虫可以留下多个良好地矿物化的外骨骼,这提高了三叶虫化石的数量。在蜕皮时外骨骼首先在头部和胸部之间分开,这是为什么许多三叶虫的化石不是缺少头部就是缺少胸部,其实许多化石是三叶虫蜕掉的皮,而不是死去的三叶虫形成的。大多数三叶虫的头部有两个面部缝合来简化蜕皮过程。头部的两侧有一对复眼,有些种的复眼相当先进。
4、海林檎
海林檎是灭绝于泥盆纪晚期的一类棘皮动物,是棘皮动物中最古老、骨骼组织最简单的一纲。
它们形状为球形,与苹果类似,故名(林檎为苹果的古称)。它们和海百合有惊人的相似处,都是利用茎节附着在基底上,有一个由许多不同骨板组成的膨胀壳。具有萼和腕,萼部骨板(萼板)多达13至200块,萼板上具有板孔,沟孔系统复杂。
海林檎没有真正的肢,因此它们利用短小没有分叉被称为鳃的支臂从水中滤取食物。此外,它们的骨板上有独特的孔结构,用来唿吸。海林檎纲约有100属左右,在奥陶纪开始出现,泥盆纪灭亡。
5、笔石
笔石最早出现于中寒武世,奥陶纪大量繁盛,主要营漂浮方式,分布广,演化快、容易保存,是奥陶纪重要的分带化石。 早奥陶世早期以树形笔石为主,中期正笔石类中的无轴亚目大量繁盛,晚期有轴亚目的雕笔石出现;中、晚奥陶世是正笔石类的鼎盛时期。志留纪的笔石化石甚多,其中以单笔石类为主,如单笔石、弓笔石、锯笔石、耙笔石等。泥盆纪时正笔石类大部分绝灭,只剩下少量的单笔石和树笔石类。笔石最后于石炭纪晚期灭绝。
6、苔藓虫
目前生存的种类有近4000种。自奥陶纪生存到现代,约有15000个化石种。据称是三叶虫灭绝的凶手。
三叶虫灭绝的原因,生物学家是这样说的:鹦鹉螺类、板足鲎类以及鱼类等肉食性生物的兴起,柔弱的三叶虫成为吞食的对象,再加上海洋环境的改变,造成了三叶虫的灭绝,但至今没有可靠证据来证实这样的说法。
苔藓动物出现在奥陶纪,海洋中苔藓虫逐渐兴起,三叶虫则逐渐衰亡,这一起一落,让人们很容易把三叶虫的灭绝和苔藓动物的兴起联系起来,在我们采集到的奥陶纪三叶虫标本上,发现了许多寄生的苔藓虫,寄生部位明显地出现了病理改变。
也许有人会置疑,何以见得三叶虫体表寄生了苔藓虫,就会导致它的死亡?现代海洋中的甲壳类生物身上,也往往寄生着这样那样的生物,它们都和谐地共生在一起。何况,冰冷的化石能证实苔藓虫是附着在三叶虫活体上的吗,它们也许是固着在死亡后散落的三叶虫甲壳上。
7、海星
海星(棘皮动物) 奥陶纪时期的海洋生物是现代动物的最早祖先。当时珊瑚和叫做星状动物的古老海星生长在洋底,它们也是从奥陶纪就生存到现在的生物代表。
8、甲胄鱼
甲胄鱼是现存圆口纲动物,如七鳃鳗的祖先,最早出现于奥陶纪,泥盆纪末灭绝。外形似鱼,甲胄鱼头及身体外部被以骨板。口部无上、下颌,没有骨质的中轴骨及真正的偶鳍,与鱼不同,而与现生的圆口纲相似。
9、丰娇昆明鱼
目前属只有一个物种的鱼类就是丰娇昆明鱼,它也是已知最古老的嵴椎动物,科学家发现的最早化石在5亿3千万年前寒武纪的地层被发现。它似乎是有由软骨构造的头颅骨及骨骼。
10、层孔虫
层孔虫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群体生物,因其共骨的表面呈层纹状而得名,它们出现在奥陶纪晚期,于白垩纪完全灭绝。
在世界各地志留纪、泥盆纪的碳酸盐沉积地层中几乎都有它们的代表,中国珠穆朗玛峰的侏罗纪中发现有准放射层孔虫等。在日本则多产于侏罗纪的鸟巢石灰岩上。
它们全为海生,群体底栖、固着海底或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通常生活在清澈温暖、盐度适中、阳光充足、水动力较强的浅海中,也有生活在潟湖或礁前较深水域中的。常和珊瑚、藻类等构成生物礁。
其实总的来说,据目前的化石资料记载奥陶纪十大恐怖生物最恐怖的应当属于广翅鲎和鹦鹉螺类,更多的生物还需要科学家去探索发现,如果有最新奥陶纪恐怖生物发现,本文会第一时间做更新。
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原因
奥陶纪时期远不止记载的这十大恐怖生物,其中更有许多棘皮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等,相对于寒武纪,奥陶纪的生物发展的更加繁荣,但生物如此繁盛的时期也遭遇了地球上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奥陶纪大灭绝的生物分类数量被评为地球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第二位。
奥陶纪大灭绝包括了约85%的物种灭亡,27%的科与57%的属灭种,科学家推算此次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不仅如此,奥陶纪还发生了3次大规模的8级火山喷发,这也是主要原因。不过这些都是科学家的猜测,无法亲眼证实,另一种更受认同的说法是据地6000光年的恒星爆炸,伽马射线击中地球,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直接杀死了奥陶纪当时的大部分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