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中国十大名将(徐达是中国历史顶级名将吗)
徐达中国十大名将(徐达是中国历史顶级名将吗)
本文目录一览:
1、朱元璋手下曾有十名开国大将,他们究竟是谁? 2、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3、明朝十大将领
朱元璋手下曾有十名开国大将,他们究竟是谁?
朱元璋麾下的十大名将,若以军功论,依次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冯胜、傅友德、汤和、朱文正、沐英、蓝玉。“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
徐达 (1332年—1385年),他戎马一生,善于治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也是早年追随朱元璋的,能力也是一般。擅长治国。资历很深。 第八名邓愈,前期有过不少军功。能力突出。可惜死的太早。 第九名蓝玉,能力还行,但是资历较浅,后来慢慢熬成了大将。武将第三,朱元璋外甥,封曹国公,禄三千石,世袭。追封岐阳王,谥号武靖。
随着朱元璋一声号令,朱元璋麾下的大军在徐达的带领之下大举进攻张士诚的领地,不久之后,张士诚的军事重镇相继陨落,只剩下平江这一张士诚的老巢了。之后被升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服纳哈出,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
成吉思汗的血液在蒙古骑兵重新觉醒,普通的起义军难以抵挡。但朱元璋却可以在骑兵对骑兵硬碰硬的对决中取胜,有四位将领功不可没,还有一位在对抗蒙古骑兵时并未发挥作用。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第十名:徐达
徐达,明朝开国大将,被称为开国第一功臣,自小与朱元璋熟识。至正十五年,徐达与朱元璋取和州,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随后攻克江南诸地,留守应天府。至正二十三年,鄱阳湖之战,徐达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前锋,最终击败陈友谅。随后,以大将军身份,从南而北出征,连战连捷,先后击败张士诚,灭亡元朝。后来更是率军多次远征漠北北元,洪武十八年,因病去世。徐达骁勇善战,被朱元璋成为万里长城,用兵严谨,善于攻克。
第九名: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名将,卫青之甥。在十七岁时,就被汉武帝封为嫖姚校尉,随卫青一起远征漠南匈奴,更是俘虏单于叔父,被封为冠军侯。元狩二年,十九岁的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与卫青各率军五万,深入漠北。霍去病辗转追击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歼敌七万余人,俘获匈奴高官几十人,追到狼居胥山,进行祭天。这次漠北之战,彻底将匈奴的主力打败,导致匈奴分裂,再也无力南下与汉朝对抗。霍去病虽然年少,但用兵如神,尤其对骑兵的使用出神入化,长途奔袭,穿插包围。让擅长骑射的匈奴骑兵也难以望其项背,可惜年仅二十三岁就病逝,否则这颗将星或许会更为耀眼。
第八名:郭子仪
郭子仪,唐代中兴名将。曾以武举入仕,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随后更是收复长安和洛阳二京。相州之战,鱼朝恩将责任推于郭子仪,遂被免职。在吐蕃趁长安空虚,占领长安后,唐代宗再次启用郭子仪,吐蕃听说郭子仪被启用,连忙逃离长安。后来,仆固怀恩与吐蕃回纥勾结叛乱,郭子仪单骑入回纥大营,说服回纥联军唐军,大破吐蕃。最终,郭子仪被尊为尚父。郭子仪不但军事素养极高,对政治也游刃有余,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最终安然得以全功保身。
第七名:白起
白起,也被称为公孙起,秦国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被封为武安君,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迫使韩魏割地求和,此战韩国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无法抵抗秦国的入侵。鄢郢之战,决水攻占郢都,焚毁楚国国都和宗庙,获取大量楚国国土,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余万,使赵国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对抗。白起一生三十余战,极少失败,攻城七十余座,歼灭百余万敌军。固然与秦军甲天下有关,但是白起的军事才能才是首位。白起用兵首要就是歼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是一种很实用的战法。
第六名:项籍
项籍,字羽,楚名将项燕之孙。少年时,不学诗书,不学个人技,只愿学万人敌,遂学兵法。与叔父项梁在会稽杀县令殷通起兵,项梁被章邯杀败后,项羽杀上将军宋义,帅五万大军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破章邯,生擒王离,斩杀苏角,逼死涉间,坑杀秦军四十余万。随后攻灭秦宫,受降子婴,灭亡秦朝。分封诸侯,多次平定诸侯叛乱。彭城之战,以三万轻骑大破刘邦联军,生擒吕后和惠帝。在鸿沟之盟后,被刘邦偷袭,最终垓下之战失败,乌江自刎。项羽虽最终失败,但军事才能极高,性剽悍,善于攻坚。
第五名:卫青
卫青,字仲卿。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从小奴隶出身,用兵敢于深入,善于以战养战。首次以车骑将军身份出征匈奴,四路出征,只有卫青这一路直捣龙城,大胜而归,龙城大捷是汉初以来对匈奴的首次大胜。随后更多次远征匈奴,漠北一战,与霍去病彻底打垮匈奴主力,导致匈奴分裂北迁和南附。卫青在用兵奇正兼备,敢于孤军深入,对内柔和,对外刚猛,不出则已,出则噬人。
第四名:吴起
吴起,卫国人,战国初期兵家代表人物。先出仕于鲁,杀妻求将,大破来犯的齐军,正由于此事,被鲁公所疑,免去官职。随后投奔魏国,魏文侯不拘一格,以吴起为将,多次大败秦军,占领了原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并在此地训练兵士,改革兵制,建立了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魏武卒。阴晋之战,吴起帅魏武卒以少胜多,以五万魏武卒大破秦惠公几十万大军。后吴起竞争魏相失败,逃入楚国,被楚悼王重用,封为令尹。吴起在楚国大肆改革,引起了旧贵族势力的不满,在楚悼王死后,旧贵族率军攻入楚王宫,杀死吴起,楚变法宣告失败。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后世将《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并列于《武经七书》之中
第三名: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被后人尊为兵圣,著有《孙子兵法》一书,也是兵书论著里最为经典的一部。孙武主要成就在吴国,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多次推荐下,启用孙武为将,孙武先以宫女为伍训练成军,镇服阖闾。遂以三万人为军,千里奔袭,柏举之战,歼灭楚主力二十余万,五战五捷,直捣楚王城。正是这一战,天下知名,遂以《孙子兵法》为天下兵法之首。
第二名:韩信
韩信,淮阴人,汉初三杰之一。早年贫困,赖漂母遗食才得以存活。曾投靠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被刘邦任为治粟都尉,在逃亡后,被萧何月下追回,并力荐为大将军。从此,韩信大放异彩,睢水之战击败魏国,井径之战背水一击击败赵国,平代降燕。在平定齐国之际,杀死来支援的楚将龙且。最终在垓下之战,一举击败楚霸王项羽。韩信用兵长于灵活,不拘泥于小节。他在后来被软禁期间与张良一起整理先秦以来的兵法著作,并著兵法三篇,已佚。
第一名:李靖
李靖,隋末唐初名将。原为隋将,舅舅韩擒虎曾认为只有李靖可论孙吴之术,牛弘和杨素均十分看好李靖。在效力李唐后,李靖开始崭露头角,先平定萧铣,再灭辅公跖,大败突厥,远征吐谷浑。最终被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靖除了善于用兵,也长于谋略,并论著出书,成为兵法经典。
当然,由于中国古代将星璀璨,名将车载斗量。这些仅是小编的个人排名,大家觉得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或者排行也可以提出来~
[img]
明朝十大将领
一、徐达:字天德,明朝开国名将,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与常遇春率军消灭张士诚。
二、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出身贫苦,初为盗匪,后来投奔朱元璋,攻占集庆后,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至正二十年,在龙湾大破陈友谅军队。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
三、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四、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明朝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
五、傅友德:明朝开国将领。出身农家,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后率部归朱元璋,跟随常遇春四处征战。参与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为颍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六、李文忠:字思本,明朝著名将领、谋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七、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进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八、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跟随明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叛乱,平叛后,升任巡按江西。后来率军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九、李定国:字宁宇,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军八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分土地;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收复广西;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杀死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国指挥磨盘山战役给予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公元1662年,吴三桂杀死了永历帝。
十、卢象升:字建斗,明末著名将领。天启二年进士,创立“天雄军”。崇祯六年,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崇祯七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
扩展资料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
郭子兴举义,濠州人汤和率壮士10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初授镇抚,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参考资料:徐达(明朝开国军事统帅)-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