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为何会在大非川之役中战败?
薛仁贵为何会在大非川之役中战败?
薛仁贵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唐朝赫赫有名的战将,一生征战无数,屡立战功,但很少有人知道,被奉为“战神”的他惨败过一次。
公元614年薛仁贵出生在河东道降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是北魏名将薛安都之后,出生4年后大唐帝国建立,少年时家境贫寒,以种田为生,但习得一身好武艺。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收复辽东地区,开始在民间招募精兵悍将,28岁的薛仁贵参军入伍,并且屡立战功。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郎将刘君邛深陷重围,情势危急,唐军将领中竟无一人敢营救,关键时刻当时只普通小兵的薛仁贵单枪匹马冲入敌军阵营,斩杀敌将一名,喝退高句丽士兵,成功救出郎将刘君邛,颇有三国时“赵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的气势。
公元645年4月,唐军先锋抵达高句丽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区域),薛仁贵身穿白袍,手持方天画戟冲锋在前,所到之处无人能挡,唐太宗李世民见到如此孟勇的将士非常高兴,战后特意接见薛仁贵,从此薛仁贵可谓是青云直上,从一个小兵迅速成为一名手握重兵的悍将,立下的战功也越来越多。
公元661年,回纥首领婆闰死后,继位新首领开始与大唐为敌,唐高宗李治命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讨伐,到达天山后,回纥"九姓"部落联盟组织十余万大军抵抗,薛仁贵在阵前连射三箭击毙三人,回纥士兵见状纷纷下马请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箭定天山”。
公元668年薛仁贵远征高句丽,攻打扶余城(今吉林农安县)时,率三千铁骑斩杀、俘虏高句丽士兵一万多人,顺利拿下扶余城,消息传开后,周围四十余座城池纷纷投降,彻底降服高句丽。
然而大唐将注意力都击中在东边的高句丽时,西边的吐蕃也不安分起来,大举入侵我国西域。公元670年,唐高宗李治以薛仁贵为主将领兵五万讨伐,为保证一举击溃吐蕃,李治还给薛仁贵派了两位名将当副手,一个是唐初名将阿史那·社尔之子阿史那道真,另一个是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郭待封。
三人平时级别相当,都是唐军中有名的将领,三人随便一个击败吐蕃都不是问题。可问题是一山难容二虎,郭待封平时就不服薛仁贵,现在又要给他当副手,心里更加憋屈,因此总想找几乎立功,证明自己比薛仁贵强。
唐军抵达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后,薛仁贵观察地势后决定出奇兵打吐蕃一个措手不及,于是命令郭待封带领2万大军在大非川安营扎寨,修筑防御工事,并将所有粮草留了下来,自己带着轻骑突袭吐蕃乌海城,不料郭待封以为薛仁贵是去抢战功,于是薛仁贵大军刚走他就带着辎重粮草跟了上去,准备“分一杯羹”,结果半道碰到20多万去救援乌海城的吐蕃士兵,结果可想而知,唐军大败,粮草辎重被吐蕃人洗劫一空。
薛仁贵得知这个消息后差点没气吐血,立即回兵增援,但还是迟了一步,吐蕃趁势出动全国40万大军围剿唐军。失去粮草后,唐军士气低落,根本无心应战,死伤惨重,薛仁贵无奈只好求和,唐朝被迫放弃西域部分地区,这也是大唐开国以来对外战争中败的最惨一次,也是薛仁贵征战沙场二十余年唯一一次战败,他也因此被革职为平民。
大非川之战唐军具体伤亡并没有明确记载,有资料说是全军覆灭,仅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位主将逃脱,但这应该是不实消息。要知道这三位可都是唐军中的中流砥柱,如果有机会杀掉这三人,吐蕃人肯定不会放过,因此可以断定,唐军虽败但仍有一战之力,吐蕃人为减少伤亡只能被迫同意议和,也就是说幸存唐军应有能力重创吐蕃四十万大军,因此幸存者至少有一半以上。
不过败了就是败了,大非川之战也成了薛仁贵毕生耻辱,虽然责任并不在他,但身为主将,他仍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公元714年唐玄宗李隆基亲征吐蕃,薛仁贵的儿子薛讷也参与了这场战役,并在武街驿(今甘肃临洮一带)一战中杀敌1.7万,活捉吐蕃将领六指乡弥洪,缴获牛羊不计其数,这也是44年前大非川之战后唐军对吐蕃取得最大的一场胜利,薛讷也算是为他父亲薛仁贵一雪前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