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三部曲的作者是谁(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主要是讲述什么)
父亲三部曲的作者是谁(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主要是讲述什么)
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揭示了父子关系的哪些残酷真相。
很多人在推荐李安20年前拍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父亲三部曲中,我个人最喜欢这部《饮食男女》,毕竟是个吃货,片头几分钟,老头儿的厨艺秀,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完美展示了技艺的美感,每次看,我都馋。
而且,每次看,我都有一种隐秘的渴望:
好想有个这样厨艺高超的爹……哪怕有这样一个亲戚都行,我可以腆着脸去蹭饭。
好了,说点一本正经的,聊聊李安电影里的父亲。
父亲三部曲,主旨都在讲父亲的“妥协与和解”。
《饮食男女》中,女儿们长大了,离家了,父亲退休了,不再被需要。
父亲在孤独中,竟然失去味觉。
这对于一个五星级酒店的行政大厨,一辈子靠舌头生存的人,失去味觉这个细节,其实是在隐喻人生的失重感。
片子的最后,父亲的味觉奇迹般的恢复了,同时复燃的,是父亲的爱情。
父亲和邻居家的女儿锦荣产生了爱情,父亲在爱情中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而父女关系则在惊诧中达成了另一种平衡:你们过你们的,我有我的生活。
与锦荣成立家庭,既是父亲对女儿的妥协,也是父亲的自立。
《推手》中,父亲最后放下面子,主动跟儿子分开住,不为别的,只希望留住跟儿子的感情,不让公媳矛盾抹杀父子之间的美好回忆。
《喜宴》中,父亲看似是最脆弱的那个,所有人都不敢让他知道真相。
然而在面对儿子同性恋这一事实时,出乎意料的平静、理解。在真相面前,他并没有被“气死”,他竟率先站出来支持儿子的性取向,认可儿子的男朋友。
妥协与和解,是父子关系独有的。
如果一段关系需要和解,就说明这段关系曾经剑拔弩张过。
没错,中国的父子(女)关系,是很容易紧张的,有些紧张是外露的,有些是深藏不露,发生在内心。
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这跟动物的本能有点像。
在动物界,新霸主通过打败旧的霸主,来树立自己的权威,重建丛林秩序。
同样,人只有在心理上打败了父亲,意识到父亲的“不行”,一个人心理的长大才真正开始。
就好比《狮子王》中,辛巴只有在父亲枉死的那一刻,才明白,父亲不是万能的,我必须成为我自己。
大多数人在年轻时,尤其是青春期,会以各种形式与父亲“决裂”。
有的是直接产生冲突,有的是沉默寡言,也有比较极端的,比如“谍战小说之父”、《人生海海》的作者麦家,曾与父亲17年不说话,考大学就是为了离开父亲。
直到麦家自己与儿子也开始重复当年自己与父亲的关系轮回时,麦家才恍然理解父亲。然而,等他重回父亲身边,患阿茨海默症的父亲已经认不出他了。
最近大热的麦家新作《人生海海》中,爷爷、父亲、儿子三个传奇角色,两段父子关系,就体现了麦家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全新理解。
李安跟自己的父亲也“拧巴”过,父亲出身书香门第,期望他成为教师,而他偏偏成为父亲最讨厌的“电影工作者”。父亲甚至开玩笑的口吻跟他说:
小安,你可以拍,拍到50岁,就回去教书吧。
李安并没有像麦家那样激烈的反抗,而是选择在电影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其实是另一种隐忍的反抗和决裂。
我甚至觉得,人的一生,有两次新生,一次是脱离母体,另一次就是长大后与父亲这个角色的“决裂”,第一次使人成为人,第二次使人真正成为社会人。
与父亲决裂,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这也是“父亲”这个角色的悲情之处,做父亲,就必然面临成年儿女的审视和叛逆。
而父亲这个角色的使命,就是妥协,并最终跟儿女、跟自己这个角色和解。
李安拍完三部曲后,某次接受采访说:
我已经不要求我的孩子孝顺我,只要爱我就行了。
言外之意,有爱就足够,何必捆绑以道德。这是一个儿子的彻悟,也是一个父亲的卑微。
希望每一个父亲都能明白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