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棉花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没有棉花古人又是如何御寒的
古代棉花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没有棉花古人又是如何御寒的
对古代棉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对于御寒这件事,没有人比东北人更有发言权,毕竟有的人可能一辈子见不到一次雪,而我们是每年冬天都要经历N场雪。
大多数的东北孩子,一到了冬天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躺在火炕上的棉被窝里,睡个懒觉,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被都不用叠,起床把被往里面一推,等到晚上的时候再放下来,因为棉被实在是太厚了,来回搬也挺费劲的。
现在日子变好了,盖的被子不全是棉的了,而是各种绒,总体的趋势是,被越来越薄,越来越轻了。
但是,至少在十年二十年前,棉被还是很稀有的东西,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一套,一般都是结婚的时候才有一床新被。
可以说,棉花产量真正快速提升,能够满足大多数人需求,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在漫长的古代,棉花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其实,关于棉花到底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一直没有定论,目前主流的说法是,棉花原产于西亚和南亚一带,后来传入中国,一直到元朝编写《宋书》,“棉”字才开始使用,因此,人们多认为棉花是从宋代传入我国的。
这种说法不见得有依据,早在宋朝之前,中国一直用“绵”字,应该也是棉花的一种,而“绵”与“棉”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谁也说不准。
不能因为宋代发明了“棉”字就认为棉花是宋代传入我国的,比如锅,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通常被当作釜的一种,但是宋代之后民间口语中开始大量使用“锅”字,也不能认定就是宋代发明了锅。
之所以宋代发明的字多,是因为宋代文化繁荣,咬文嚼字厉害,有文化的人在其他朝代不一定能科举成功,但是在宋代,只要你有文才,有文化就一定会中科举。
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理解“棉”字,也许会有更好的概念。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有学者认为棉花是“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也就是说,棉花通过西北陆路与东南海陆传入中国,在推广开来,从宋元开始播种,到明朝初期在全国推广开来。
其实,可以大胆一点推测,棉花流入我国应该可以追溯的南北朝时期,陈寅恪先生在著作里面一再坚定的认为,很管关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故事,都是从中亚和南亚传播过来的,比如曹冲秤象来自印度,华佗是印度人。
虽然目前充满争议,但是不得不说,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朝时期,中国与中亚、南亚还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
尤其是相对于中原地区,边疆地区与中亚、南亚的联系更频繁一点,棉花最早应该也是在边疆种植,最迟在宋代已经开始在全国形成规模种植。
中国很多关于纺织技术都是在宋元时期发明的,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来,当然,要说真正让老百姓能够用得起棉花,还得是朱元璋,由于早年经受过贫困的生活,朱元璋深知老百姓的饥寒交迫,为了能够让人睡得暖一点,在他当了皇帝后,开始强力推广种植棉花。
知道了棉花的发展史,同学们可能也会疑问,在棉花没有传入中国,以及棉花产量不高的时候,人们又是如何抵御寒冬的呢?
这就涉及到古代的贫富差距了,正常来说,古代的富人是不担心取暖的,除了烧碳取暖外,在穿衣和盖被上,都有着丰富的材料,比如最早用丝绸之类贵重的物品。
比如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府中的排场,都可以看出,古代虽然生产力不高,但是有钱人挥霍起来是真的生猛。
用丝绸一样的面料,把动物的皮毛或者禽类的容貌包裹起来,其保暖程度应该是超过棉花的。
富人冬天穿个貂,也是有历史传统的。
只不过这个价钱并不是一般能够承受得起的,我国中原地区又大多是农业种植区为主,想要穿上貂皮一类的服装,那必须是北方游猎民族打猎而来的东西,其造价之高,想必不用我多说了吧!
所以,这种高调奢华的保暖物品,并不是谁都能享受了的东西。
当然,老百姓虽然没有棉花,也没有那些花了胡稍的料子,但是身处农业种植区,有地就有稻草、秸秆一类的东西,这些东西也很保暖。
不要说古代,其实早些年的旅店,比如大车店什么的,据我爷爷讲,也有用稻草往里一扔,人就窝在里面取暖的。
我们九零后读书时住宿时的床下面铺的也都是草垫子,这种草垫子就是把稻草压缩在一起,然后用编织袋那样的东西包裹上,至少我大学毕业都是如此,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草垫子了。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村里有流浪汉,晚上的时候就趴到别人家柴火垛里面取暖,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相对于铺盖的东西,穿戴的东西制作难度更高一点,古代穿不起棉衣,或者没有棉衣的人,会用麻来做衣服,麻的保暖效果那是相当差的。
当然,还是那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古人也会把柳絮一类的东西塞到麻里面,从而起到保暖的效果。
总之,冬天肯定很冷,只要有点脑子就会想尽办法取暖,最后被冻死的肯定是脑子不够用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