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皋之战中,一生鲜有败绩的项羽输的一败涂地,是因为什么?
在成皋之战中,一生鲜有败绩的项羽输的一败涂地,是因为什么?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一生鲜有败绩,最后一仗为何一败涂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项羽为将并不算无谋,但不该估计过高,毕竟只用三年就将西楚王国败的一干二净,纵观古今,也就只有常凯申能与之匹敌。
公元前205年五月,汉军在彭城大败后在京索击败了项羽的追兵,此战给予了汉军恢复时间,为日后的荥阳之战奠定基础。
公元前205年六月,刘邦以韩信为主将,曹参统步兵,灌婴统骑兵进攻西魏国。消灭西魏国后,韩信向刘邦请求给予三万援兵,并提出一条战略构想“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刘邦许之。这十几个字就正式成为汉军的战略目标。
公元前205年十二月,项羽率楚军向荥阳成皋一线的汉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拉开了两年楚汉荥阳成皋之战的序幕。
项羽没有过多地注意韩信,而向刘邦所在的荥阳发动进攻,说明了楚军的战略目标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汉军主力并击溃,达到一战定天下的目的。而汉军的战略又是不与楚军正面决战,开辟多条战线,实现合围。所以楚汉战争就变成了刘邦在前线正面抗楚军的进攻,其他的偏军寻机实现对项羽的合围。
公元前203年三月,韩信灭齐之后,项羽的大后方暴露,直到现在,项羽才反应过来,自己已处在汉军的包围之中,露出他这辈子唯一一次害怕。此时除了彭越、英布和韩信之外,还有樊哙、灌婴、靳歙、刘贾、傅宽、丁义、陈武、蔡演、王周、丁复、冷耳等多路汉军出现在楚军北面或东面或南面。
项羽觉得大事不妙,于是想率军撤回彭城,但东面已被靳歙阻断,只能往东南方向跑。刘邦眼看合围圈快要形成,当然不能让项羽就这样逃跑,于是率军追击。在阳夏大战,汉军不利,退入固陵修整,但楚军伤亡更大,于是就在原地修整,随后想回到彭城。
但此时彭城已被灌婴攻下,而南边的刘贾劝降了楚将周殷,整个九江都投降了汉军。项羽没办法,只能逃往陈县,刘邦眼看项羽跑了,于是主动出击进攻楚军,在陈下大败楚军,项羽损失惨重,率军撤到垓下,但被诸侯联军追上来包围,然后兵败身死。
项羽在军事上的失败主要是对“大局”的轻视,虽然项羽在荥阳战场上似乎是所向披靡,但战略高于战术,刘邦不需要在荥阳打败项羽,项羽的失败就会由他自己注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